top of page

CCL Architects & Planners

新城托兒所

串連

基地勘查時於後方發現了社區原有開放空間與兩棵老雀榕,直覺地希望能串連這個空間,因此將托兒所地面層部分空間放空,留出大半的半戶外空間,期望引導社區使用行為在基地東西向穿越,成為社區廊道,這樣的穿越行為,將帶動原有社區既有開放空間的序列連結,更能強化此建築物在鄰里空間中的獨特位置。

大樹下的空間轉化

悠遊在基地後方大樹下的空間,引發了我們對於教育基本原型的發想,期望也能創造出類似的空間經驗。藉由二樓屋頂板的拉大,在一、二樓間創造出一個大小共存的階梯,小階梯供動線使用,大階梯作為看台座椅使用,配合二樓屋頂,希望塑造一個小型戶外教室,亦成為入口處的一個重要空間

空間配置思考

以兒童活動行為的啟發為前提,將兩間保育室中央夾著廁所與觀察室的主要架構下來配置,觀察室可直接觀察保育室與兒童廁所,所有的空間像是全部在一個大屋簷的覆蓋下保持其穿透性,方便老師及時照料幼兒,保持視覺穿透的同時也滿足了阻絕氣味的基本需求。南向將走廊放大的設計,以因應增加不同活動使用行為的發生。‭教室直接面對南向的空曠土地,旋轉大門開啟後連接幾乎跟教室一樣大的半戶外走道空間,把空曠土地與教室相的串接聯合在一起。

有表情的技術

面對不充足的預算,運用明快的技術系統,直接了當的面對每一個機會。為了大開口迎接南面的光線及阻擋颱風時帶來的豐沛雨量,同時具有遮陽與雨遮功能的加大懸臂板,與清水混凝土及厚實的鐵木共同組構南向的表情。清水反樑樓板加強了下層空間內外永久相連通的氣息,由內而外的打開了封閉。不規則的模板分割呈現施作到使用的時間態度與延續感。色彩分明的拉毛牆面除了傳達粗曠中帶細膩手工精神,明確的讓每一個不同的空間屬性有了自己的名字與個性,使用中的方向感更加確定;洗石子大牆經得住每年從南面海上襲擊的颱風,不均質的自然斑剝色澤讓質感的細膩程度因時間增加而提升;手工味道的火頭磚大牆面,是鑿開封閉的空間精靈。穿梭在南向光面的移動照射中,呈現了空間延展與聚落環境融合的一致性。每種材料都做自己,傳達原來的特色與質感。

地理位置 : 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段

設計時間 : 2006.02 - 2007.10

施工時間 : 2008.01 - 2009.06

建築面積 : 1073.24 m2

bottom of page